脚踩着百年前的石板路,仰视着石头垒砌的古街巷,端详着李氏祠堂的古建筑,了解到李氏后人续写家谱的曲折经历,我的心情如古巷般深沉,久久难以平复。
△李氏祠堂大门
李岗西村坐落在和村镇西南大寨山脚下,村西的大寨山和远近闻名的全国4A景区响堂山风景区遥遥错峰相对,中间相隔10公里。据老家谱记载:始祖李仕明,祖居和村镇。在清道光年间,五世祖李子重携家带口从和村迁至大寨山下开荒种地,繁衍子孙。因村东有一道山岗坡岭,只有越过坡岭,爬上山岗,才能看到村子的全貌。李氏族人最早迁来,且为村中大户,故取名为李岗西村。并在清道光29年8月筹建了“李氏祠堂”(也称家庙),距今整整176年。
老家谱是由13世族人李凌云和14世族人李文渊编写的,共编写延续到14代。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,李氏族人已繁衍至19代,先后经历了清朝、民国和新中国,长达120多年。从李氏族人到李岗西立祖建庙,也已繁衍到200余户500余人。19世族人李芳梓深感续修家谱刻不容缓,且责无旁贷,重任在肩。
李芳梓,生于清朝末年(1901年),毕业于武安县师范学校,上世纪30年代,他在村中率先创办了第一所私塾学堂。1942年私塾学堂改建为抗日学校,他任校长兼教员。学生都是来自本村和邻村的民兵、自卫队员、妇女和进步青年。授课内容主要是讲解党的方针政策和毛主席的《论持久战》等多篇文章,为当时全国推行的扫盲识字运动作出了重要贡献。全国解放后,他先后在刘岗西、姚庄、金村、东庄、胡村和本村任校长兼教员。1964年退休,后转为离休,享受正县级待遇。